当前位置: 首页 >> 制造业

中国联合市场调研网:2023年传感器行业市场分析

2023-05-19 16:13:28
浏览量:

 

       中国联合市场调研网对传感器行业的概况、商业模式、技术发展、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传感器作为物联网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的实施,以及新基建等国家政策的扶持,传感器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旨在为传感器行业的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行业概况

       传感器作为一种检测装置,通过接收被测量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电信号或其他方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传感器的特点包括: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因为传感器的存在,让物体有了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器官。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传感器在物联网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目前传感器产品需求大幅增加,并且重心逐渐转向技术含量较高的MEMS传感器领域,MEMS传感器的精确度决定了所收集信息的品质。

       根据被测量分类,可分为力学量、光学量、磁学量、几何学量、运动学量、流速与流量、液面、热学量、化学量、生物量传感器等。根据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光电式,光栅式、热电式、压电式、红外、光纤、超声波、激光传感器等。根据敏感材料不同分为半导体传感器、陶瓷传感器、石英传感器、光导纤维传感器、金属传感器、有机材料传感器、高分子材料传感器等。根据应用场合不同分为工业用,农用、军用、医用、科研用、环保用和家电用传感器等。

二、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

       从产业链来看,传感器上游主要为各种零部件等以支撑感知层;中游是以光传输、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构成的传输层;下游是应用层,其中以物联网领域中的各项应用为主。传感器创业链大致可分为研究与开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等环节。目前,我国在传感器研发、设计、代工生产、封装测试、应用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下游重视叠加上游提升,传感器本地化呈向好之势。从2019开始,华为缺芯事件让国家及制造企业进一步意识到核心技术缺失带来的风险性,尤其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风云变幻,不确定因素增多,促使核心技术本地化变得更为迫切。汽车领域为传感器行业最大下游。中国联合市场调研网调查显示,在全球传感器市场结构中,汽车领域市场规模占比最大,达 32.3%,而在传感器雷达领域,汽车行业占比超 80%。

       自 2018 年起全球汽车市场已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存量市场发展阶段,对于汽车厂商与零部件供应商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延续了上年的增长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预计2023年全年,汽车市场将继续呈现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呈现3%左右增长。

       目前全球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 System, ADAS) 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近年来渗透率增速在持续提升,市场成长空间大。预计2023年底,美国、欧洲和中国的ADAS市场仍以L0和L1级为主流,但L2级及以上的渗透率也在快速提升。2022年上半年,美国L2级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占总销量的46.5%,预计2023年底将达到80%。欧洲的L2级及以上渗透率也在不断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50%。中国的ADAS市场也迎来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乘用车L1-L2级ADAS渗透率将达到75%,其中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经高于L1级。

       整体来看,下游重视叠加上游供应商提升,本地化传感器市场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随着智能化、电气化及材料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和升级,加上新基建等国家政策及重点项目的扶持和带动,进一步形成汽车传感器发展新动能。

三、市场规模

       物联网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典型代表,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机器人等设备与应用的发展促使数以百亿计的新设备将接入网络,万物互联的时代正在加速来临。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基数预计将达到754亿台,较2017年的200亿台左右,复合增长率达17%。

       从连接形式上,将由目前主导的手机与其他消费终端连接方式,转变为工业及机器设备间的连接 (M2M)。万物互联在推动海量设备接入的同时,将在网络中形成海量数据,2020年全球联网设备带来数据达到44ZB,物联网数据价值的发掘将进一步推动物联网应用的爆发式增长,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不断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由此可见,相较于其他技术,物联网对互联网应用终端的影响是最深刻而最具有冲击力的。

       到2025年,物联网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在 2.7 万亿到 6.2 万亿美元之间,其中传感器作为物联网技术最重要的数据采集入口,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近年来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受到物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的推动,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需求不断扩大。2022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3150亿元,增速达18.9%。其中,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08亿美元上升至2019年的137亿美元,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生态逐渐趋于完备。

       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的实施,加上各级政府将加速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制造、智慧医疗发展,将为传感器市场及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企业也正逐步向创新化、智能化、规模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四、竞争格局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传感器产业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京津等产业聚集区。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业内公司的兼并重组,产业格局将进一步走向聚集。从区域上看,华东地区为主要聚集区域,企业数量最多,大约占据全国56.86%。此外,在中南、华北等地区占比也比较突出,分别占据23.09%和8.36%的企业资源。

       从企业类型上看,我国传感器行业主要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组成。其中民营企业数量最多,占比达到62.5%,国有企业占比为23.75%,外资企业占比为13.75%。从规模上看,我国传感器行业中大型企业较少,中小型企业较多。其中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仅有3家,占比为1.88%,规模在100-500人之间的中型企业有35家,占比为21.88%,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有121家,占比为75.63%。

       从产品结构上看,我国传感器行业涵盖了各种类型和应用领域的传感器产品。其中以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等传统类型的传感器为主流产品,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有一些新兴类型的传感器产品逐渐崛起,如MEMS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等。但在一些高端领域,如汽车雷达、生物传感器等,仍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和市场空白。因此,我国传感器行业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发展趋势

       传感器作为物联网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的实施,以及新基建等国家政策的扶持,传感器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未来传感器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传感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的传感器将更加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和网络化,以适应各种复杂和多变的应用环境和需求。例如,MEMS传感器就是一种典型的微型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传感器,它将机械结构、电子电路和软件功能集成在一个微米级的芯片上,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响应快、可靠性高等优点,在汽车、医疗、消费电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集成化、模块化、标准化。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传感器的集成度和兼容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传感器将更加集成化、模块化和标准化,以实现不同类型和品牌的传感器之间的无缝连接和数据交换。例如,光纤传感器就是一种典型的集成化和模块化的传感器,它将光源、光导纤维、光学元件和探测器等组件集成在一个模块中,具有抗电磁干扰、抗腐蚀、抗高温等优点,在电力、石油、航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3)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对传感器的个性化和定制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传感器将更加个性化、定制化和差异化,以满足不同用户和不同场景的特殊需求和偏好。例如,生物传感器就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传感器,它可以根据不同个体和不同生理状态进行检测和诊断,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穿戴性好等优点,在医疗、健康、安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结语

       传感器作为物联网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实施,以及新基建等国家政策的扶持,传感器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国联合市场调研网对传感器行业的概况、商业模式、技术发展、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为传感器行业的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专家频道

通货紧缩真的来了吗

2023-05-24浏览量:275

通货紧缩真的来了吗

数据服务

Alternate Text

尚普咨询集团作为中国市场调研和咨询行业领导品牌,
拥有甲级咨询资质。 被国家科技部评为科技型企业。

Alternate Text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969-2866

扫一扫,了解更多资讯
底部右边图片
中国联合市场调研网

北京总部:

电话:010-82885716/010-82885719/010-82885790

邮箱:survey@shangpu-china.com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29号海泰大厦11层

QQ :   在线咨询

上海分部:

电话:021-60190976/021-61397134

邮箱:jiangwy@shangpu-china.com

地址: 上海市黄浦区河南南路33号新上海城市广场1809室

QQ :   在线咨询

深圳分部:

电话:0755-23944530/0755-89696476

邮箱:anjing@shangpu-china.com

地址: 深圳市福田区金田路3038号现代国际大厦1栋11层

QQ :   在线咨询